经济萧条时期往往酝酿着一个新的格局、新的模式,众多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全球知名品牌,都崛起于经济萧条年代。微软、苹果电脑就是诞生于美国石油危机之时,迪士尼、韩国网游亦是崛起于经济低谷之时。经济萧条时期,让我们用想象力创造一片新的蓝海。”
韩国靠什么渡过亚洲金融危机?
1959年诞生于萧条年代的芭比娃娃,凭什么在全球创下每小时售出3个的神话?
伊卡露(Clairol)又是借助什么得以崛起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击败了长期占据行业统治地位的竞争对手?
––想象力经济!
萧条年代,企业更需要发挥想象力经济,通过创新不断开辟新的蓝海。
想象力经济并非无迹可寻,其亦有着一定的法则。
破坏性创新
“成长的关键,在于成为破坏者,而不是被破坏者。”––破坏性创新提出者,哈佛商学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如是说。
对于企业而言,经济危机更是破坏性创新最恰当的时机之一。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诸多企业上演着破坏性创新的经典案例:傻瓜照相机的出现将本应专业的摄影领域搅得天翻地覆,但却实现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梦想;把卡带式录放机的喇叭卸除,让消费者把它跨在腰间,微小的喇叭变成两条细线,塞进每个人的耳朵中,索尼的这一系列破坏性创造,为其带来了数以亿计的销售奇迹;Google颠覆了在线广告的赢利模式,推出搜索排序的商业模式,这一高度精准的广告赢利模式为其开辟出一条新的“财路”。
破坏性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关键,亦是颠覆竞争对手的秘籍。
逆向创新
自手机问世以来,生产商在功能创新上下足功夫,令人眼花缭乱,更有人预言手机将成为每个人的超级终端。手机一定要有强大的功能吗,手机一定是功能越全越招人追捧吗?
不能拍照、不能上网、无法听MP3,更没有什么蓝牙、GPS,英国移动通信巨头沃达丰集团(Vodafone Group)通过逆向思维,创造了一款强调简单实用的手机,它的使用甚至不用看说明书。
该款手机名为“Simply”,名副其实的它,甚至连图标都没有,当电池电量低时,“Simply”不会出现相应的图标,而是在屏幕上直接出现“请充电”的字样。这款在逆向思维下诞生的简易手机,一推出市场,便表现出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当行业只顾在一个方向不断追求创新的时候,不妨通过逆向思维重新考虑产品的创新方向,新的蓝海很可能藏在事物的背面。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一般通过会议的形式展开,主持人提出“问题”后,参与者围绕主题任意发表自己的想法,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从而引起所有与会者创造性想法的连锁反应,诱发出创新想法。
洗衣机的发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头脑风暴会上,与会者想要创造一种用于洗衣服的机器,让洗衣实现自动化。
洗衣服的主要功能是把衣服上的污物与衣服成功分离开,而不破坏衣服本身。针对这一功能,主持人让大家就如何把物体与物体分离进行讨论。
“轮船离开码头,两个物体就分离了。”
“用流水冲沙子,沙子被冲走了,石子却留下了。”
“水在旋转的时候,会把物体卷进中间的旋涡。”
“化学洗涤剂会把油脂从物体的表面抽离,使油脂与物体分离。”
逐渐,洗衣机的雏形就在这次头脑风暴中形成了。
这种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的智力激荡法自上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企业的创新中屡试不爽,被喻为是“独奏与共振”的最佳方法。
发散性创新
发散性创新又称扩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它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突破已有的思维圈,向四面八方发散思维,将几种完全不相干的事物通过发散性创新结合在一起。
婴儿手推车就是一个发散性创新的经典案例,其就是在诸多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之间运用发散性创新,激发新的灵感设计而成的。让我们看看,一个婴儿手推车中到底有多少种来自不同事物的发散性创新:
设计用于遮挡阳光、雨水的防护罩,能随时打开只露出孩子的头,也能随时关上保护孩子。
在婴儿车上设置一个水杯架,孩子的水杯可以放在车上,且不会因为车的移动而将水洒出来。
为保证孩子的安全,在婴儿车上装一个远程监测装置,随时可以监测到保姆把婴儿带到了什么地方,如果出现意外,它会自动发出警报声。
轮子和座椅发出的“吱吱声”会吵醒熟睡中的宝宝,因此安装静音装置。
再看看建造于1910年~1913年的纽约伍尔沃思大厦(Woolworth Building),它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它高241米,在1930年以前一直是世界第一高楼。而摩天大楼这一创意,却来自李白《夜宿山寺》中的佳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中国人从来不乏想象力,只是未能有效地将这种想象力成功转化成经济力。
作者简介-李光斗
出身于市场营销第一线,自1990年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和品牌策划工作。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纺织服装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