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喀什优棉》团
上海纺织协会四届负责人
上海纺织协会四届理事会
上海纺织协会章程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码
 
 

 

 

协会资讯

2025年1-7月上海纺织产
上海纺织协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豫沪纺织服装行业座谈交流 共
【喜报】《喀什优棉》团体标准
破局增长,链接全球!2025
市工经联党委书记马乐声一行莅
上海纺织协会暖心福利再次来袭
上海纺织协会出席乌兹别克斯坦
 

 

 

友情链接

 
 
2025年1-7月上海纺织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5-11-12
 
 
为做好纺织产业稳增长工作,通过统计分析,调研我市纺织服装重点企业,2025年1-7月上海纺织产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下:
 
一、纺织产业基本运行情况
(一)工业总产值
2025年1-7月,上海市纺织工业总产值(现价)为186.52亿元,同比增长1.8%。这一增长是在2023年全年同比下降12.6%的基础上实现的,表明上海纺织工业正在逐步走出低谷,恢复正向增长轨道。
上海纺织工业的内部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各细分领域表现分化明显。
纺织业:作为上海纺织工业的支柱(占比约42%),其实现了温和增长。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复苏。全国数据显示,1—7月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9%。企业凭借其在面料研发、高端制造方面的优势,可能更好地契合了市场对品质和创新的需求。
纺织服装、服饰业:该行业止跌企稳,是一个积极信号。考虑到2023年该行业现价产值同比下降16.66%,2025年的持平表明行业在应对外部挑战(如国际订单转移)时展现出韧性,基本盘趋于稳固。这与全国服装出口1-7月同比微降0.3%的趋势相符,凸显了内需市场的重要性。
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速明显优于整体水平。这一增长与行业技术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高性能、差别化纤维领域的需求增长。全国1—7月化纤产量同比增长5.0%,也印证了该领域的景气度。
玻璃纤维及其制造业:这是最亮眼的增长极,呈现爆发式增长。玻璃纤维是重要的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风电、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高速增长标志着上海纺织工业正成功向新材料、高技术领域拓展。
2025年1-7月,上海纺织工业总产值走出了一波明显的“前低后高”的修复过程。从月度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上海纺织工业走出了一波显著的“V型”反弹。
年初承压:1月开局不利(-7.3%),可能与春节假期因素及上年同期基数有关。
节后波动:2月在低基数效应下实现高增长(+12.6%),3月维持正增长(+2.1%),显示节后生产恢复。这与全国规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1-3月同比增长5.3%的平稳开局态势基本吻合。
二季度持续探底:4月至6月,产值同比连续为负,尤其在5月达到-6.1%的低点。这可能与当时外需放缓、订单不足及行业内部去库存有关。全国数据显示,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6%,反映了同期行业整体面临的盈利压力。
年中企稳回升:至7月,同比增速已转正为0.3%,表明下行压力得到初步缓解,行业可能已触及阶段性底部并开始企稳。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6%,反映了同期行业整体面临的盈利压力。
总体来看,2025年1—7月上海纺织工业总产值在承压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结构优化趋势。传统纺织服装业企稳,而以玻璃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异军突起,标志着上海纺织工业正在向高端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演进。
(二)销售产值
2025年1—7月,上海纺织行业销售产值走出了一波明显的“前高后低再企稳”的走势,展现出较强的韧性。综合8-10月行业传统“金九银十”旺季的动态来看,行业整体处于内需温和托底、外需持续承压的复杂格局中。
年初波动:1月开局承压(-1.4%),可能与春节前生产活动放缓及上年同期基数有关。2月在低基数效应和节后复工复产的推动下,实现了16.1%的高速增长。
二季度持续承压:从3月开始,销售产值同比再度转入负增长区间,并在6月达到-6.6%的阶段性低点。这主要与当时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海外订单转移(如越南、孟加拉等国承接订单)以及行业内部去库存的压力有关。全国数据显示,1—6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4%,反映出行业整体面临的盈利挑战。
年中企稳回升:至7月,同比增速已转正为0.3%,表明下行压力得到初步缓解,行业可能已触及阶段性底部并开始企稳。这与全国1—6月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长0.8%所展现的韧性相吻合。
进入三季度,全国纺织行业运行呈现平稳态势,内销市场发挥托底作用。1—8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达9400亿元,同比增长2.9%。8月单月零售额环比增长8.72%,受益于夏装清仓、秋装上新及电商促销活动。然而,外需市场短期承压,1—8月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同比微降0.2%。特别是8月单月出口额环比下降0.85%,同比降低2.05%,部分受欧美零售商去库存、国际订单转移等因素影响。展望9—10月,尽管有传统旺季效应,但外需预计仍将承压,行业增长更依赖内需消费的持续修复和企业向高端化、柔性化生产的转型。
各细分行业的销售产值表现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凸显上海纺织工业正在向高端化、新材料领域加速转型。
纺织业:中流砥柱,稳健增长。作为占比最大的行业(约43%),纺织业销售产值79.06亿元,同比增长5.5%,是支撑整体增长的主力。这得益于国内消费市场的温和复苏(1—8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9%)以及上海企业在高端面料研发和生产上的优势。市场呈现需求分化,高端面料和特定功能性面料需求旺盛。
纺织服装、服饰业:深度调整,承压明显。该行业销售产值89.27亿元,同比下降3.3%,是主要拖累项。这主要受制于国际订单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国1—8月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1.7%,也印证了外部环境的挑战。许多企业正积极转向内销市场,并适应小批量、零散订单的新趋势。
化学纤维制造业:需求拉动,稳步提升。化纤制造业销售产值10.67亿元,同比增长7.5%,表现优于整体。增长动力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和高性能、差别化纤维需求的提升。全国1—8月化学纤维产量累计同比增长5.5%,显示了该领域的相对景气。
玻璃纤维及其制造业:爆发增长,新质生产力代表。玻璃纤维制造业销售产值4.48亿元,同比飙升42.9%,表现最为亮眼。其高速增长直接受益于风电、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性能复合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这标志着上海纺织工业正成功向高技术新材料领域拓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总体来看,2025年1—7月上海纺织工业销售产值在波动中企稳回升,结构优化趋势显著。结合8—10月的行业态势,未来上海纺织工业的增长需进一步依赖内需市场的持续复苏和企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面的投入(1—8月纺织业固定投资额累计同比大幅增长12.6%是积极信号),以应对外需市场的不确定性。
(三)出口交货值
2025年1—7月,上海市纺织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96亿元,同比增长12.5%,表现显著优于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同期0.8%的增速。
上海纺织工业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细分领域的出口表现呈现“两极分化”的显著特征。
纺织业:作为传统出口主力,纺织业出口交货值出现小幅下滑。这主要反映出全球中间品市场需求疲软,特别是纱线、面料等纺织中间品的国际竞争加剧,以及部分订单向东南亚转移的压力。全行业普遍存在的“量增价跌”现象(出口数量增加但单价下跌)也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纺织服装、服饰业:该行业实现稳健增长,是支撑整体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这得益于上海企业在高附加值、品牌化服装领域的优势,以及其成功开拓欧盟、日本等对价格相对不敏感、更重品质的市场。全国数据显示,1—8月对欧盟纺织服装出口增长4.5%,对日本出口增长1.1%,上海企业凭借其产品优势从中受益。
化学纤维制造业与玻璃纤维及其制造业:这两个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最亮眼的增长极。化纤制造业的高增长与全球市场对高性能、差别化化学纤维的需求增长,以及其在替代棉制品方面的趋势密切相关。而玻璃纤维的飙升则直接受益于风电、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性能复合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这标志着上海纺织工业正成功向高技术新材料领域转型升级。
2025年1—7月,上海纺织出口交货值走出了一波“前高后稳”的走势,展现出较强的韧性。
高位开局:年初出口表现强劲,除3月外,同比增速均保持在16%以上,5月更是达到4.9%的高点。这背后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企业利用中美关税暂缓的“窗口期”进行“抢出口”;二是上海外贸整体自二季度起明显回暖,民营企业活力增强,对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显著。
增速回落与企稳:6月增速骤然放缓至4.4%。主要原因可能是5月“抢出口”效应透支了部分短期订单,以及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持续抑制市场需求。然而,至7月,增速已回升至7.2%,出口交货值达到7.26亿元的月度新高,表明下行压力得到缓解,行业企稳回升。这与2025年前三季度上海外贸逐季走高、9月进出口规模突破4000亿元大关的积极宏观环境相吻合。
进入三季度,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更大压力。8月份,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按美元计)同比下降5%,其中服装出口下降10.1%。对美出口降幅尤为显著,8月同比下降25%。这种下滑主要受“抢出口”效应减退、海外订单转移以及欧美市场消费需求疲软影响。纺织品(上游原料)出口则保持一定韧性,8月仍增长1.5%,这与上海化纤和玻璃纤维等高技术品类出口强劲的表现趋势一致。 9月份,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按美元计)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8%。其中,纺织品出口仍保持6.5%的同比增长,但服装出口同比下降8%。这表明出口结构性分化的趋势仍在延续,上游产品更具韧性。1—9月累计,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0.3%。综合8—9月数据及四季度初的形势,上海纺织出口预计将继续承压,但结构优化带来的韧性犹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如美国可能进一步加征关税的预期),但上海纺织业凭借在高附加值产品、新材料领域(如化纤、玻璃纤维)的竞争优势,以及对欧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多元化市场的开拓,有望在整体挑战中保持相对稳健的表现,产业升级步伐预计将进一步加快。
(四)利润总额
2025年1—6月,上海市纺织行业利润总额为 9.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5%。这一增速显著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8%的整体水平,显示出上海纺织行业强劲的盈利复苏能力。行业内部盈利结构分化加剧,新旧动能转换趋势明显。
上海纺织工业内部的盈利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细分领域的利润表现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纺织业:总体稳定,微幅承压。作为利润占比最大的行业(约占行业总利润的56.9%),纺织业利润总额为5.43亿元,同比小幅下降1.3%。这反映出传统纺织制造领域面临一定的压力,可能与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综合成本上升有关。该行业的微小下滑也与全国同期纺织业利润下降8.1%的趋势相呼应,但上海地区的降幅远小于全国水平,显示出其产业基础更具韧性。
纺织服装、服饰业:持续调整。纺织服装、服饰业利润总额为1.81亿元,同比下降3.0%。这一表现与全国纺织服装、服饰业1-6月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9%的趋势一致,但上海地区的降幅同样相对较窄。利润下滑主要受到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国际订单转移以及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影响。
化学纤维制造业:爆发式增长引擎。化学纤维制造业是本报告期最亮眼的增长极,利润总额1.69亿元,同比飙升433.9%,对整体利润增长贡献巨大。其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行业向高性能、差别化化学纤维的转型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二是下游产业(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对特种化纤的需求持续旺盛。
玻璃纤维及其制造业:稳健运行。玻璃纤维及其制造业利润总额为0.6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微增0.17%)。该领域能保持稳定,主要受益于风电、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需求的强劲支撑。上海的相关企业成功抓住了这些市场机遇。
进入三季度,全国纺织行业盈利状况呈现结构性改善迹象。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1—8月份,重点棉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3%,增速较1-7月份加快8.0个百分点,营收利润率较1—7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达到3.9%。8月份当月营收利润率大幅回升至5.2%,为年内最高点,当月亏损面也降至年内最低点。这表明夏季大规模的减产对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稳定产品价格和改善企业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行业整体效益基础尚不牢固。9月,中国棉纺织景气指数虽升至50.6%的荣枯线以上,但企业的利润总额指数为49.7%,仍低于临界点,且较8月下降1.2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当前市场的回暖尚未完全转化为企业盈利的同步大幅改善,“旺季不旺”特征下,企业利润压力依然存在。
综合来看,上海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在2025年前三季度的运行轨迹显示出强劲的结构性复苏特征。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化纤制造业等高技术细分领域的爆发,而传统纺织和服装板块在严峻挑战下展现出韧性。这种“新旧动能转换”的态势是上海纺织工业向高端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演进的具体体现。展望未来,上海纺织工业的盈利改善态势有望延续,但挑战犹存。化纤和玻璃纤维等高端材料领域凭借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密关联,预计将继续成为主要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国家促消费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传统产销旺季的到来,内需市场可能逐步回暖,为纺织服装板块带来改善机会。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成本压力以及行业内部竞争仍需密切关注。上海纺织工业的未来发展将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和价值链提升。
 
二、2025年上半年上海纺织特点分析
2025年上半年上海纺织行业在外部挑战下,展现出了显著的结构韧性和发展新动能。其核心特点是:总量平稳,但内部分化剧烈,产业升级趋势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一)行业运行稳健提质,盈利韧性显著增强
2025年上半年,上海纺织行业在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利润总额同比大幅增长21.5%,这一增速不仅扭转了2023年的下行态势,也显著高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显示出强劲的盈利复苏能力。这种“规模稳、效益增”的局面,反映出上海纺织企业通过强化内部管理、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运营效率,成功在挑战中挖掘了增长潜力。
(二)内需市场稳健托底,出口结构优化升级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内需市场成为行业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1%,上海等地推出的家纺消费补贴政策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出口方面展现出积极的结构性变化,尽管传统纺织中间品出口承压,但凭借在高附加值服装领域的优势以及对欧盟等多元化市场的开拓,整体出口交货值实现了显著增长。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化学纤维和玻璃纤维,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标志着上海纺织工业正成功向高技术领域转型升级。
(三)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材料与智能化驱动增长
行业发展动能发生了深刻转变,传统领域平稳运行,而新材料和智能化领域则成为强劲的增长引擎。化纤制造业和玻璃纤维及其制造业在产销和利润上均实现高速增长,这些产品与新能源汽车、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紧密相连,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同时,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产业链,人工智能在织物检测、时装设计等环节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在成本控制和响应市场变化方面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四)产业链主动应变,市场策略灵活调整
面对市场挑战,上海纺织全产业链展现出积极的应变能力。企业策略呈现分化:纺纱环节在利润压力下趋于谨慎,聚焦于降本增效和稳健经营;织布环节则向高端化与差异化转型,高端功能性面料因其技术壁垒和可观利润成为重要增长点;成衣制造环节加速转向内销,并积极适应国内线上零售带来的“小批量、零散订单”新趋势,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五)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创新与开放平台赋能
上海通过举办大型行业展会、落实消费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球规模最大的面辅料展会等国际性行业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不仅汇聚了全球产业链资源,也巩固了上海作为行业创新策源地和风向标的地位。这些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把握行业趋势、展示创新成果和对接国际市场的宝贵机会。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上海纺织行业的发展路径清晰体现了其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通过深化创新驱动、优化市场布局和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上海纺织工业正稳步向高端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迈进。
 
三、未来趋势和展望
综合2025年上半年的运行基础及下半年以来的行业动态,上海纺织行业在2025年下半年预计将延续结构性分化、整体趋稳向优的态势,增长动力进一步向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领域集中,同时在应对国内外市场挑战中展现出显著的产业韧性。以下是对下半年主要趋势的具体分析:
(一)行业运行结构性分化加剧
下半年,纺织行业内部“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将更为清晰。一方面,以春亚纺、涤塔夫为代表的常规低附加值产品面临库存积压、价格持续走低的压力,这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高性能、差异化纤维和新材料(如T400、生物基纤维、循环再生材料)需求旺盛,甚至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这种分化表明,行业的增长引擎已从传统的规模优势,转向依靠技术壁垒和产品独特性的价值优势。
(二)绿色可持续从理念迈向大规模实践
可持续发展已从企业可选项变为市场准入的“必选项”。下半年,行业在绿色转型上呈现出更深入的实践趋势。一方面,国际采购商将产品的绿色属性(如碳足迹、可回收性)作为核心考量,驱动上游材料商加速创新环保材料与技术。另一方面,在政策目标(如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25%)引领下,化学法循环、生物酶法降解等尖端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同时,产品数字护照(DPP)的探索和应用,为实现从生产、消费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闭环提供了技术路径,这将极大增强消费者信任和监管效率。
(三)全产业链协同与集群化竞争凸显
企业“单打独斗”的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市场,下半年“生态对抗生态”的集群化竞争态势将更加明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集群(如海宁、盛泽、吴江等)通过内部“差异化协同”,构建起从高端定制到高性价比产品的“全案一体化”供应链能力。这种模式能极大提升对接全球买家的效率和吸引力。同时,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更加紧密,面料商、服装厂与品牌方联合开发新品成为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关键策略。
(四)设计话语权与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中国家纺软装设计正逐步摆脱单纯的模仿,开始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输出兼具东方神韵与现代精神的独特美学,如运用现代技术演绎宋式水墨意境、契合全球“静奢风潮”的侘寂风、新中式风格产品。这表明上海纺织服装产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正在攀升,从“代工制造”向“设计引领”和“品牌输出”迈进,这有助于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获取更高溢价。
(五)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2025年下半年的上海纺织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需要在这轮深刻的产业变革中找准自身定位:是努力融入强大的产业集群生态,还是凭借独特的核心技术或设计语言成为“磁极型”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将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和文化自信内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供稿:上海纺织协会)
 
 
 
 
 
 
Copyright 2008 WWW.SHTE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264号
 
 
联系我们:办公地址:上海市澳门路158号8楼 邮编:200060 电话:021-52767579 传真:021-32523639 电子邮件:zhangwl_66@163.com